湖南“90后”驻村干部唐钧与乡亲们 。
张丹
在湖南省邵阳市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黄桑片区的铁杉林村,“90后”驻村干部唐钧4年写下8本“民情日记”,记载民情冷暖,同时还指导村民学习红色文化,排练红色情景剧,带动了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老乡们直呼“这是家门口最大的机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主动放下“官腔”,用“大白话”讲政策、唠家常,让群众工作更有人情味、更具实效性。年轻干部身处基层一线,能否用群众语言沟通,不仅关乎工作成效,更体现为民初心。让“大白话”成为走进群众心里的“敲门砖”,是新时代年轻干部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大白话”背后是群众立场。群众语言不是简单的“土话”“俗语”,而是群众角度的思考和表达。年轻干部学历高、思维活,但若只会照本宣科、满口“官话套话”,群众难免觉得不贴心、有距离。相反,善用“大白话”,才能让政策“活”起来、沟通“暖”起来。比如,解释“土地流转”时,与其机械复述文件条款,不如说“把地租出去,既能收租金,还能打工赚钱”。这种表达看似简单,却能让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年轻干部只有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群众当成自家人,才能让“大白话”自然流淌,成为拉近距离的“润滑剂”。
“大白话”是沟通的“金钥匙”。群众工作难,难在“话不投机”。有的年轻干部下基层,要么“不敢说”,怕说错话;要么“不会说”,讲得太深奥,群众听不懂。其实,沟通的关键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能否说到群众心坎里。政策宣讲不是“概念文件”,而是“翻译文件”,群众听明白了,干劲就上来了。年轻干部要少一点“理论腔”,多一点“泥土味”,把政策翻译成群众能理解、愿接受的语言,才能真正打开群众的“话匣子”。
练好“大白话”,先做“自家人”。年轻干部要避免“打卡式”走访,而要真正把板凳坐热、把家常唠透,真正融入群众。一方面主动“学说话”,多听群众怎么表达,比如老人爱用“政策好比及时雨”之类的比喻,年轻人喜欢网络热词,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另一方面要努力“说明白”,在开会、走访时,尝试用更直白的语言解释政策,观察群众反应,不断调整表达方式。此外,还要善于转化,把文件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比如“产业升级”可以说成“让咱村的特产卖得更远、价钱更高”。
“大白话”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沟通质量。年轻干部善用群众语言,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更能赢得群众信任。干部说话越实在,群众心里越踏实。让“大白话”成为年轻干部的“标配”,才能让政策落地更顺畅,让干群关系更紧密,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彻底推开“群众门”。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责编:王莉君
来源:红网
-
【改革创新年 全力拼经济】赵新文: 加强加力加速推动计生协综合改革项目落地见效
-
【改革创新年 全力拼经济】赵新文会见广东银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胡双华博士一行
-
赵新文在湘乡市东山学校“校友回湘”暨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书记专题会上强调:办一场隆重有序安全节俭的盛会
-
湘乡市人民政府召开九届七十七次常务会议
-
【改革创新年 全力拼经济】郭勇会见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詹侃侃一行
-
省政府参事课题调研组来湘乡调研
-
湘乡开展2025年党外代表人士集中学习谈心活动
-
三听三问 | 赵新文赴乡镇调研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撤并工作: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